邹平县概况
概况
邹平,古称梁邹,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邹平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公里。西距济南9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62公里,东距海滨城市青岛240公里,距淄博市37公里,北至首都北京550公里。至2008年末,全县有199690户,总人口725266人。现在全县辖13镇3个街道办事处,858个行政村,一个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251.75平方公里。位列2009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2009年度中国县域经济排名第28位,最具发展活力县级单位名列第二。
自然条件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公里。西距济南9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62公里,东距海滨城市青岛240公里,距淄博市37公里,北至首都北京550公里。至2003年末,全县有199485户,总人口701841人。现在全县辖13镇3个街道办事处,858个行政村,面积1251.75平方公里。邹平南部长白山区为山地丘陵,是重要的林果产地。邹平水杏、礼参葡萄、长山山药、红芽香椿、金星山楂,久负盛名,远销四方。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钼、硫、花岗石、麦饭石、矿泉水、天然气、石油等,特别是铜、金、矿泉水、花岗石等储量巨大。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材资源和中药材资源。鹤伴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黄山、范公祠、王薄起义遗址、醴泉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中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黄河、小清河、孝妇河等主要河道纵横交织,水利工程配套,历来是粮棉集中产地和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历史文化
邹平西汉置县,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上九县之一。境内有多处古文化遗址,1991年,境内发现属龙山文化的丁公遗址,把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800年。邹平人杰地灵,古往今来群贤辈出。战国时,思想家陈仲子创立“於陵学派”,为战国时期六大学派之一;秦汉之际,伏生传《尚书》,被历史学者称之为尚书再造;魏晋之际,古代数学泰斗刘徽作《九章算术注》,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地位;隋末王薄首举义旗,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晚唐段成式作《酉阳杂俎》,内容广博,闻名中外;北宋名相范仲淹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为其“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末张万钟因著《鸽经》而被誉为世界研究鸽子的真正开创者;近代硕儒梁漱溟19世纪30年代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现代诗人李广田、版画家刘建庵、语言学家郭在贻均、《周易》研究专家刘大钧,都是知识界颇有影响的邹平籍人。邹平是全国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1986年以来,外国学者先后访问邹平达1000多人次。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专程来邹平进行考察访问。工业概况
邹平县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全县已经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服装、食品医药、制造冶炼、化工、造纸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工程及制药、信息等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财政总收入4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143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05亿美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0亿元、增加值310亿元、利税109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位居第46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列第15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142个县(市、区)中名列第3位。最具投资潜力100强列第3位,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列第4位。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邹平县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全县已经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服装、食品医药、制造冶炼、化工、造纸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工程及制药、信息等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 2008年,民营经济强势发展。实施"百万工程"项目410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135个;实现产值698亿元、利税73.4亿元,实交税金15.5亿元,分别增长10%、90%和23%。
目前,邹平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全区最大的食品工业基地,县级热电、重工、冶金工业基地。乡镇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明集镇成为全国闻名的帆布之乡;青阳镇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废旧橡胶集散地和重要的轧钢基地;长山镇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名扬华夏;临池镇的建材产品畅销全国。
农业概况
邹平县是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第一个棉花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畜牧业生产基地,2008年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完成“三农”财政投入9.3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粮食、良种、农资和农机等补贴达9500万元。实现粮食总产80.43万吨,增长17.76%,小麦、玉米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56公斤和536公斤。蔬菜30万亩,总产60万吨。标准化基地面积达32.6万亩。成功申报县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3家,县级6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5家,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达2万户以上。扎实推进畜牧强县建设,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2亿元,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防疫防控率达100%。投资1.2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6项,动用土石方662万方,清淤疏浚渠道15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胡楼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完工。投资1400万元,对15处病险水库、塘、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其中古城、于印、台头三座小型病险水库列入省投资项目。投资7000万元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完工。共完成各类方田建设10.8万亩,山区综合治理1万亩。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4236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6%。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500人。 如今,邹平水杏、长山山药、好生花卉、魏桥韭苔、码头白玉芸豆、九户牛奶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名牌。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邹平县是全国科技先进县、鲁北地区第一个通过教育“两基”验收的县、全国无鼠害县和全省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科普示范县、学前教育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先进县、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县。2005年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2008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组织实施县级以上科技项目88项,申请专利285件,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重大科技成果25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中期评估优秀示范县。完成学校建设投入8.2万平方米,新增校舍6万平方米;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59处,台子镇成为全市唯一所有学校都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的镇办。高考本科录取总人数2571人,被评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和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单位。成功举办五届农民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和七届读书文化节,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邹平”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吕剧《梨花雨》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荣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被评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卫生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省推行计生信息网络"村村通",被推报为全国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全面提高。城市建设
2006年,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编制完成《城市空间发展控制性规划》,开工城建项目55个,完成投入14.3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4%。"四环两桥"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东外环北段、北外环西段和两座跨高速路大桥桩基工程。"一河两湖"开发全面启动,黛溪湖北湖扩容、溢洪闸及黛溪河大桥建设完工。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区路网和南部新区建设,实施7个旧村改造住宅小区工程及醴泉五路、鹤伴一路等道路配套,财税劳动大厦、职业教育、环境检测、疾控中心等主体完工,交通大厦、城南第二换热站等投入使用。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区路网和南部新区建设,实施7个旧村改造住宅小区工程及醴泉五路、鹤伴一路等道路配套,财税劳动大厦、职业教育、环境检测、疾控中心等主体完工,交通大厦、城南第二换热站等投入使用。 大力开展城区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县城面貌明显改观。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试运行;邹周路一期、台莱路改造完工,农村公路改造总里程达到1778公里。
实施小城镇"百件实事"108项,完成投入8.9亿元,魏桥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韩店镇跨入全国千强镇。
版权所有©2006-2019 邹平图书馆制作维护,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6027489号-1鲁公网安备 371626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