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同城】线上展览华夏文明之光——中国古代印刷术
秉科技之舵展文化风采扬时代精神
线上展览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秉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的宗旨,以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稀少且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开始,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来传到欧洲,对全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
印章早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于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
受印章、拓印等技术的启发,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早期的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佛经。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印刷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雕版印刷是先将文字反刻在一块整的木板或其他质料的板材上,之后在版上刷墨,再把干净纸张铺上并紧贴刮擦,把纸揭起来,就会印出正面的文字或图画,大大加快了书籍制作的速度。到了宋代,雕版印刷达到鼎盛。雕版印刷书籍规模很大,如当时的“四大官书”中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上千卷。《大藏经》规模更大,共有5048卷,用了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之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工具。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书籍和资料得到流传。方便了人们印刷书籍,传播知识,对各地区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国的印刷术还传到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地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乃至于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景展览
版权所有©2006-2019 邹平图书馆制作维护,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6027489号-1鲁公网安备 371626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