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同城】读书与思考
钱起《归雁》——诗人的“障眼法”
作者:赵方涛
提起诗歌中的名联,身为“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定不会被人遗漏。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村行》),以及南宋词人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或许都与钱起此联脱不了干系。
可是,要说到钱起的代表作,此联所在的那首《省试湘灵鼓瑟》恐怕还排不上号。而一首名叫《归雁》的小诗倒很可能会榜上有名。其诗曰: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大雁是候鸟,春天飞往北方,秋天飞回南方。湖南衡山上有回雁峰,古人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潇水与湘水是湖南两条河流,在零陵县境内合流,称为“潇湘”。大雁大概就在潇湘等河流处过冬吧。此诗构思巧妙,诗人设计了人物与大雁的问答:前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恍惚之间,读者似乎见到了“诗歌体”的“伊索寓言”。
向大雁提出问题的人,在诗中并没有露面,是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类似于电影或电视剧里的旁白。他疑惑地向大雁发问道:“潇湘的水是碧绿的,水边的沙是明净的,两岸的青苔是可口的,你们为什么要轻易离开那里,飞到北方来呢?”我们暂且不着急看大雁的回答,先来仔细品味一下那人的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呢?换句话说,他是在怎样的处境下才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毫无疑问,大雁也是有感情的,否则元好问也不会写下流传千古的《摸鱼儿·雁丘词》。然而,它们并不会主动跟人交流感情,相反,人却能“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由此,我们便不难推测出,那人是在羁旅他乡的情况下,以己度雁,才问出这个问题。所以,看似平淡无奇的问话中,却掩藏了那人当时的处境,以及其心中的羁旅之情。此是诗人的第一重“障眼法”。
大雁回答说:“湘灵在月夜中弹奏二十五弦的瑟,那声音太过凄清幽怨。我们实在承受不住,所以就又飞回来了。”传说,尧是上古五帝中的第四位。他在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若干年,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了舜。舜首先得到尧二十年的重点培养,又经过八年的代理实习,尧死后又等待了三年,才正式登基称帝。在位的第三十九年,舜南巡死在了苍梧之野。娥皇和女英前往寻夫,得知舜死后埋在九嶷山下后,便抱竹痛哭,泪尽而死。两人死后化为湘水之灵。瑟是湘灵的乐器,其声不胜清怨。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可见一斑,其诗云: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其实,无论是“问”,还是“答”,皆出于诗人的意愿。那么,大雁回答的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原来,湘灵对舜帝野死的惆怅,正隐喻了前两句中羁旅客家中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此是诗人的第二重“障眼法”。
最后,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诗人巧妙的构思,竟将大雁北飞的自然现象与湘灵鼓瑟的文化意向天衣无缝地挽合在一起,既表达了羁旅客的思乡之情,又表现了闺妇的闺怨之情。
2022年7月26日
版权所有©2006-2019 邹平图书馆制作维护,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6027489号-1鲁公网安备 37162602000359号